近年来,西藏越来越成为一个文化上的“热点”,不仅有关西藏多方面的学术研究日盛一日,连大众文化也对其青睐有加,使它一度成了影视作品甚至流行歌曲所要争相刻意表现的主题。以前我们对西藏缺乏了解,可能主要是因为距离遥远,可为什么今天我们越是走近它,越是感觉到它那仿佛永远难以企及的神秘呢?西藏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被当做一个叙述或抒情的背景或舞台,在对其壮丽的山河和令人迷狂的人文景色感到惊奇和愉悦之外,我们太需要对其精神多一些领悟和理解了。
所幸今天我们得到了这样一本书——索甲仁波切所著的《西藏生死之书》。对我们中大多数人来说,有理由相信,这是多年来对我们认识一个精神上的西藏最有帮助的一本书,它是如此地直接地指向我们的心灵。
对国内读者而言,索甲仁波切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智者,而他早已成为国际上著名的藏传佛教的大师,《西藏生死之书》的出版,更使他声誉日隆。
“仁波切”是西藏对伟大的上师的尊称,意为“珍贵的人”。索甲仁波切(SogyalRin?poche)生于西藏一个富裕的望族家庭,从小由本世纪最受推崇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成人,少年时即被自己的导师认出是一位喇嘛的转世,而那位喇嘛,也曾做过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老师。1971年,索甲仁波切前往英国,入剑桥学习比较宗教学,1974年起开始在西方诸国游历传法,信众繁多,并以伦敦为基地,创办了一个国际性的佛教传习组织Rigpa(http://www.rigpa.com)。
这部《西藏生死之书》(TheTibetanBookofLivingandDying)原以英文写成,于1992年在美国由著名的哈珀公司印行出版,旋即引起巨大反响,不仅得到广泛赞誉,也成为随后几年行销全球的畅销书。此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青海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的这个中文版,是台湾著名的佛学大师郑振煌教授的译作。
早在1927年,一个叫沃特·伊文斯-文茨(WalterEvans-Wentz)的人就曾经根据藏传佛教的典籍,出版过一本叫《西藏死亡之书》(TibetanBookoftheDead)的晦涩难解的译作,在西方社会影响深远。而索甲仁波切凭借他多年在欧美大众中间传习佛法的经验,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了传统典籍,使藏传佛教的义理更能被现代读者所领悟。《纽约时报》的书评曾将本书与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论,更有评论认为,《西藏生死之书》是我们时代精神生活的“无价之宝”。
我们总是很避讳直接谈及死亡,在大多数的人心目中,死亡如果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至少也是不洁的。很多人听到过西藏的天葬习俗,但往往对其所以然只是略知一二,并不容易有一个真正的理解。与众不同的生死观是整个藏传佛教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生死难以回避,因为人的一生总要面对死亡,先是别人以及亲友的死亡,继而轮到自己,索甲仁波切告诉我们,恐惧或不以为然地轻视死亡都是不足取的错误态度。而唯有以正确的方法,领悟今世来生的意义,觉醒到生与死都不过是轮回中的过程,方可得到最终的解脱。
对个人生活而言,索甲仁波切的理论和方法确实帮助了很多人,如他在书中所述,特别是那些无助的濒死者。对更多的读者来说,此书就像是一扇突然打开的澄澈无尘的窗子,让我们只一下就抓住了他所要叙述的理论的精髓,如果要尝试着去理解另一种与我们确实很不相同的文明和精神的话,没有比这本书更好、更直接的读物了。
可贵的是,索甲仁波切并未将他的理论局限于个人的精神修行,他深信藏传佛教的教义能对社会价值环境的改善有所助益。他在西方生活的这段时间,正是被某些学者称为“文明的终结”的本世纪的最后25年,他亲眼目睹了西方工业社会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造成的种种毁灭性创伤,他认为,那种所谓“现代人”的价值观与他所说的对生死的混淆直接联系在一起。
索甲仁波切说:“我终于体悟到,否定死亡的可怕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着整个地球。由于大多数人相信人生就只有这么一世,现代人已经丧失长远的眼光。因此,他们肆无忌惮地为着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生活自私得足以毁灭未来。……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未来的无知,使得我们的环境受到变本加厉的毁灭,正威胁着我们的一切生命。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谈死亡是什么,或不给予人们任何死后的希望,或不揭开生命的真相,不是将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吗?年轻人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却对于了解生命整体意义,以及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主题,茫然无知,有哪件事情比这个还要讽刺的呢?”
一个来自西藏的上师看到的,恰恰是我们很多人看不到或是视而不见的。他从不愤世疾俗,也不像有些急功近利的假先知那样幸灾乐祸,他依然是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被毁坏的面目全非的世界上。他的忠告在今天这个灾害频仍的时代,理应得到更多的注意与倾听。
索甲仁波切同时也是叙述和授业的大师,他完全知道如何通过平和而巧妙的叙述,吸引和引导读者穿过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所设置的一层层芜杂的迷障,直接到达他为他们所选定的精神之屋。他的叙述非常从容,看似非常随意,一点儿也不遵从严密逻辑论理的希腊传统和公认的学业准则,他是这样开头的:
“我第一次接触死亡的经验,是在七岁左右。那时候,我们……”
然后他讲了一个叫桑腾的上师侍者的故事。此后,这样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有他回忆在西藏度过青少年时代的故事,也有他到达西方后所遇到的欧洲人和美国人的故事,还有转述佛经或典籍中的故事。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明亮、天真,有时甚至还很文学化,又带着非常适度的那么一点儿幽默感,就好像从远方归来的老友坐在你的面前。这才是佛经里所讲的有“大智慧”的人,一位真正的智者。
当然,此书的中译者郑振煌教授也功不可没。我曾找来了此书原文中的一章,读了几页,却不容易找到译本中那种通灵的感觉。郑教授以其深厚的佛学功底,极高的汉语言文学修养,再加上两年多的心血,方有此精美译本问世,索甲仁波切大师幸甚,佛学幸甚,读者幸甚。
今年是西藏“平叛”和实行民主改革40周年,国内的多家出版社都以此为契机,正在推出或已经推出了数量众多的有关西藏的新著,其中由数家出版社联合操作的一套“发现西藏书系——有关西藏的名著”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本文述及的《西藏生死之书》就是其中的一种。